“现量”里的美学世界:试从美感的角度分析王夫之“现量”说

Published:

摘要: “现量”学说是王夫之重要的理论学说之一,它暗合了现代审美感知、审美直觉等若干美学理论,具有丰富的美学理论价值。“现量”包含三层含义:现在、现成和显现真实,其中“现在” 指出了美感的直接性,表明美感既具有的瞬间性、非连续性,又具有历史性、连续性;“现成”指出了审美直觉与科学直觉的不同,并强调了想象能力的重要性;“显现真实”则指出了审美体验是一种和生命、人生紧密相连的经验。“现量”学说具有相当的价值,它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高度,在传统诗论等方面拥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美感;现量;现在;现成;显现真实

引言

  美感不是一种认识,而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具有直接性,因为它是和观赏者的生命、生活的各个方面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的。这种体验还具有一种整体性,因为它不包含任何肢解的、需要解释的部分,而是在整个过程中都是一个统一的意义整体。正如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里所写,“审美经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联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王夫之也通过“现量”这一概念来阐释了“美感是一种体验”这个命题。在佛教因明学理论里,有“比量”和“现量”两个概念,其中“比量”是指通过思考获得的知识,而“现量”则是不需要思考、不能被语言描述的感觉1。王夫之在《相宗络索》里引进了因明学理论里的“现量”概念,并针对它做出了如下阐释:“‘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相宗络索》)
  本文旨在从美感的角度来对王夫之的“现量”学说进行分析,包括“现在”、“现成”和“显现真实”三个方面的内容。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王夫之解释“现在”为“不缘过去作影”。从美感的角度来看,这指出了美感具有的直接性。所谓“不缘过去作影”,就是指当下直接的感兴,而不是任何需要借助过去的知识或者经验来推理分析得到的东西。在王夫之的笔下,经常出现“身之所历,目之所及”、“心目之所及”这样的表述,而心和眼睛都是在直接经历里非常重要的要素,因此这些表述就是在强调当下直接的感兴。
  事实上,王夫之提出的这一点受到了中国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十分强调当下直接的体验。根据《坛经》记载,有人问六祖慧能如何达到西方净土世界,六组复曰:“西方刹那间,目前可见。”西方净土世界就在这一刹那,在眼前就可以看见,这包含了禅宗所看重的“顿悟”,即人不需要考虑未来与过去的种种,只需要摆脱时间的束缚,关注刹那间当下最直接的感受,进入到一个没有时间的状态;西方净土世界不需要如何去求,在摆脱时间的这一刹那就可以见到。更著名的一个有关“庭前柏树子”的公案(课件中提到),老师告诉学生“不将境示人”,在学生一再重复的提问下,老师也只是重复着回答“庭前柏树子。”这个公案实则包含两层涵义:一,佛法是不可闻、不可说、超逻辑的,通过问与辩是得不到的;二,佛法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外,不是一个有逻辑性的抽象的东西,而是在眼前的活生生而意蕴丰满的世界里,在当下的直接感兴里。因此,美感就是“现在”,它不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概念,而是当下的直接感兴所显现的一个世界。
  但是当下的直接感兴又如何能够呈现整个意义丰满的世界呢?王夫之认为,当下的刹那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中断,而是与过去与将来都有着深刻联系的一个存在。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里也指出,“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孤立的‘现在’……任何‘现在’必然有一个‘预持’(前伸)……以及一个‘保持’(重伸)……它们的交织构成具体的时刻。”过去其实并没有过去,未来也一定会到来,这两者都在我们的念想中;这一念就出现在当下的刹那,而刹那把过去、现在、未来都统一在了一个完整的世界里。所以,一个审美的人生需要“把玩”现在,而不必为过去或者未来而放弃当下,因为当下的刹那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一个非常丰富、充实、值得被把握住的世界。在这一刹那,时间超出了自身,事物间的非连续性都被打破了,因此世界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人也能够超出自身而融于世界,而人生才能拥有更多的价值与意义,而不仅仅是过眼云烟。
  所以,审美体验的“现在”特性,不仅仅是一个当下的瞬间与停滞,更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和历史性的刹那,过去、现在与未来成为了一个生动的整体,也就是“瞬间即永恒”。

现成:一触即觉

  王夫之解释“现成”为“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所谓“一触即觉”,就是通过直觉而非理性而生成一个意蕴丰盛的世界。这种直觉关注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性认识的存在,而这种直觉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性关照获得对其内在神韵的了解。这样的关照是十分迅速的,因为审美直觉不需要抽象概念的参与,也不会以概念的形式呈现在观赏者面前。
  这与讲求逻辑的科学直觉是存在区别的。在科学研究中,人们看到的是现象,但关注点往往是放在现象背后的原理与一般规律,其目的与追求也是如此。但是,当人们遇到一朵花时,人们不会在意它究竟是哪一种花,不会纠结于有关这朵花的逻辑分析,而是会充分地去欣赏它的美。在审美直觉里,人们的关注点、目的与追求都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且要求掌握这种感性认识的“全部丰富性与多样性”(卡西尔《人论》)。
  要拥有这样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单纯的观察与感知也是不够的,它需要观赏者拥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胡塞尔认为,既是一个简单的东西,也要靠想象才能成为一个“东西”。也就是说,想要通过审美直觉获得对于整个世界的感兴认知,想要让一个存在物得到“敞亮”、“澄明”(张世英《哲学导论》),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想象力依托于人们的智慧、人生体验、社会情境而存在,让人们获得事物更为丰富的感性认识。
  这一点与康德有关美的分析里的第二契机比较类似。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不是一个理性的、逻辑的判断,而是一个情感的判断;它想要获得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感觉。审美判断是主观的,同时不涉及概念,因此重要的是当下的心境与内心状态而非逻辑分析。同时,康德也强调,要想实现这种心境与内心状态,观赏者必须具备两种认知能力,即想象力和知解力。想象力使得观赏者可以自由地将各个感性因素连接起来,而知解力可以让观赏者把多种形象显现统一起来;观赏者只有拥有了这两种能力(人类的“共同感觉力”),才能实现自由地审美。因此,“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可以看到,两位东西方思想家在对美感与审美进行分析时,虽然思维模式不同,但是思想也有几分相似,这大概就是人类智慧的共通之处。

显现真实:体性本自如此

  王夫之解释“显现真实”为“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这表明了审美活动与审美体验的真正意义所在。审美就是要在刹那间把一个本然的、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样子呈现出来,实现“美”与“真”的统一。这种审美体验是一种瞬间的直觉,它创造出了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意象世界,并且以此来照亮现实世界。因此,这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和生命、人生紧密相连的经验,是一种“显现真实”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人回到了和世界本然的一种相处关系,即找到了一个栖居的家园。

结语

  “现量”本是佛教术语,而王夫之在《瑜伽师地论》和陈那对“现量”的阐释的基础之上,进行整理调合,形成了自己对“现量”的解释2。根据本文对“现量”学说的分析理解,可以发现,“现量”学说与现代美学理论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在美学领域拥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并且至今还保有丰富的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 [1]田烨.王夫之“现量”论阐释辨析[J].文教资料,2017(Z2):72-73.
  • [2]何良五.论王夫之以“现量”论诗的弊端[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5):23-29.